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树立以会员为本、服务为宗旨、学术为重点、创新为核心、自身建设为动力的理念,坚持“民主、团结、改革、创新、依法按章办会”的工作方针。会议通过了《章程修改报告》和《关于会费标准的议案》,选出了 172 名理事组成的理事会,表彰了为中国抗癌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 15 位优秀专家和 49 位先进工作者、30个先进集体。 六届一次理事会议选出了 62 人组成的常务理事会和领导成员。
01
打造中国肿瘤学术大会的品牌
在前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提高层次,加强集成,增强主报告,加大国际化成分,邀请国际抗癌联盟协办,增加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表彰,分别于 2008 年 9 月、2010 年 5 月在石家庄和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五届、第六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同期举行第七届、第九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两届会议出席代表 7500余人次,其中两院院士 45人次,国外代表近 200人。大会和分会场报告 1025 人次,国际抗癌联盟主席大卫﹒希尔(David Hill)、美国安德森肿瘤中心院长约翰﹒门德松(John Mendelsohn)及汤钊猷、刘德培、程书均、郝希山院士等国内外著名专家作专题报告,引起广泛关注。
02
举办一批高端学术论坛
2010 年与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联合举办肿瘤防控战略高层论坛,国际抗癌联盟主席大卫·希尔和吴咸中、汤钊猷、杨胜利、甄永苏等 10 位院士发表演讲;2009 年与欧洲肿瘤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球乳腺癌及淋巴瘤学术讨论会,7个国家的 13位专家作精彩报告;2009 年与首都医科大学联合主办的首都国际癌症论坛2009,国家卫生部长陈竺院士致辞,美、英、法、中等国家的 400 余名专家参与研讨;2011 年联合相关学会承办的中国科协第十三届年会第 18 分会场,提出了我国控制恶性肿瘤的新战略,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分会场”。 五年中协会举办千余场学术会议。据 2009-2011三年统计,各专业委员会、省市抗癌协会共举办各类学术会议 803 次,参会 185000 余人次。其中国际性学术会议 62 次,全国专业性学术会议 209 次;地区性学术会议 594 次。组织实施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119 项,培训 50440 人次,颁发证书 17104 册。
03
承办第 21 届世界抗癌大会
在中国的土地上召开一次世界抗癌大会,始终是我国肿瘤科技工作者的一个梦想。2010 年 8 月,第 21届世界抗癌大会在深圳召开,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世界卫生组织(WHO)助理总干事、国际抗癌联盟前任主席、新任主席、南非第一夫人、约旦王妃、乌拉圭前总统等出席,92 个国家和地区的 3222 名代表参会(其中国外代表 1400 余名),500 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 102 个专场中作专题报告。会议期间召开了世界卫生领导人峰会,156 位各国卫生部官员、皇室成员进行交流,形成了今后一个时期参照使用的抗癌防癌原则。国际抗癌联盟官员称赞大会创造了三个“最”——参会人员最多,演讲水平最高,媒体覆盖面最广。
04
成功申办第 22 届亚太抗癌大会
2009 年 11 月,郝希山理事长率团赴日本筑波参加了第 20 届亚太抗癌大会,代表中国抗癌协会申办2013 年在中国举行第 22 届亚太抗癌大会,一举获得通过。2011 年 11 月,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 21 届亚太抗癌大会上,协会理事长郝希山院士接过亚太抗癌大会会旗,并当选为亚太抗癌联盟新一届主席(任期两年)和第 22 届亚太抗癌大会主席。此外,协会还建立了国际抗癌联盟中国联络处,开展了“世界抗癌宣言”签名活动,荣登 UICC“白金至尊”会员单位行列;组团参加了第 20 届、第 22 届世界抗癌大会、美国癌症研究学会第 100 届年会、首届阿姆斯特朗基金会全球抗癌峰会等。
05
拓展三大科普平台
一是提升肿瘤防治宣传周影响力。每年举办“4·15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仪式,发挥中央媒体声高远播的作用。五年中先后在天津银河广场、广州英雄广场、合肥党校礼堂、福州五一广场和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举行宣传周启动仪式,分别举办了抗癌报告、义诊咨询、专家访谈、抗癌丛书首发、患者趣味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每年全国参与宣传周活动的单位超过 200 家,受益群众数十万人,百余家媒体包括中央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 二是启动“2.4 世界癌症日”活动。这是国际抗癌联盟发起的世界性活动,协会自 2009 年起在全国推行。前四年“癌症日”主会场设在天津,2012 年“癌症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启动。全国参与的单位逐年增加,成为协会科普活动的又一品牌。 三是举办“抗癌希望之路”活动。这是联合卫生部疾控局、上海罗氏公司搭建的患者康复教育平台。自 2008 年起,连续五年分别以“对话希望”、“携手希望”、“传递希望”、“聚爱,生命亦精彩”为主题,在 20 个城市开展患者教育和爱心康复活动,受益患者 20000 余人次。50 多家媒体对此进行报道,中央电视台制作了《携手希望》特别节目—“中国癌症 60 年”。
06
实施两大公共卫生项目
受国家卫生部委托,2008—2009年,完成了“中国妇女乳腺癌筛查项目”,在全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设立 53 个筛查点,筛查 91 万人,确诊乳腺癌 466 人。2009-2011 年,完成了“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在全国设立 200个项目点,检查妇女 146万人,确诊病例 636人。协会作为项目的技术支持单位,制定技术方案,举办技术培训,开展现场督导,进行数据录入,为项目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专门来信致谢。
07
启动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
该奖项 2006 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后,2009 年 5 月开始启动,先后开展了两届评审活动,共评出一等奖 8项、二等奖 22 项、三等奖 30 项;奖励了 60 个项目、81 个单位、373 位完成人;分别在第六届和第七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上隆重颁奖。其中 6 个项目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奖(1 项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 年和2011 年,经协会推荐,陈志南院士、林东昕院士、朱正纲教授和赫捷院士、于世英教授、刘端祺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08
推进肿瘤学系列期刊的发展
2008 年 7 月,在井冈山召开了中国抗癌协会系列杂志编辑部主任会议,系列期刊由 28 种扩大到 32 种,占全国肿瘤期刊的 73%。据 20 种期刊统计,2008-2011年国内发行 147 万册,英文期刊发行 1.7 万册,刊登论文 9514 篇,被引频次 30241 次。其中有 9 种期刊入选中文核心期刊,14 种期刊入选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国外数据库入选的期刊达 51 种。
09
加强自身建设
坚持民主办会,召开 6 次理事会议(其中 4 次通讯方式)、10 次常务理事会议(其中 5 次通讯方式)和 16 次理事长办公会议。经天津市编办批准,设立了“中国抗癌协会秘书处编制”,向社会招聘,建立一支30 多人的专职工作队伍。规范专业委员会成立、换届,新建泌尿男生殖系肿瘤、胆道肿瘤、肿瘤放射治疗、肿瘤麻醉与镇痛、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等 5 个专业委员会,协会已有专业委员会 38 个、省市自治区抗癌协会 30 个、团体会员单位 46 个,个人会员 35040 名。严格财务管理,连续评为全国学会财务决算先进单位。编辑出版《中国抗癌协会通讯》,重建协会网站,发布信息 1800 余条,访问量百余万次。成立机关党支部,参加了全国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被国家民政部等 9 部委联合评为“全国社会组织学习实践活动的先进单位”,获此殊荣的全国学会仅有两家。 2011 年 10 月,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抗癌协会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2012 年 2 月,经国家民政部实地检查评审,协会被评为 4A 级社会组织。同年被中国科协评为“提升学会能力建设专项”二等奖,获得连续三年每年 200 万元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