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通过了 16 人组成的主席团名单,审议通过了郝希山理事长所做的《中国抗癌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张广超秘书长所做的《中国抗癌协会第六届理事会财务工作报告》、樊代明副理事长所做的《关于修改中国抗癌协会章程的报告》和修订后的《中国抗癌协会章程》,审议通过了《选举办法》和理事候选人名单。全体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了 195 名理事组成的第七届理事会。接着召开的七届一次理事会,选出了由 65 名常务理事组成的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新一届领导成员。
01
学术交流持续繁荣
成功举办第七、第八、第九,三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同期举办第 11、13、15 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共设立 100 多个分会场,17300 多人次参会,数十位院士和 1100 多人次演讲,把学术大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成功举办 2015 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暨国际肿瘤研究高峰论坛,150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参会,杰克·邵斯达克、托马斯、苏德霍夫等 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精彩报告,10 余位院士和百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在 4 个分会场相继发言,为我国肿瘤界搭建了一个与世界顶级肿瘤专家对话的交流平台。 举办全国专业性肿瘤学术会议 278 次,参会 83955人次,交流论文 13736 篇,外籍专家出席 1325 人次,一批会议已形成肿瘤领域的品牌。 打造精品肿瘤期刊。协会主办的《中国肿瘤临床》《癌症康复》《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英文期刊《中国癌症研究》《癌症》被纳入《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连同《肿瘤生物学与医学》《中国肺癌杂志》分别被 SCI、MEDLINE、PUBMED 收录,协会期刊部也被入选“期刊集群(联盟)建设项目”。
02
国际交流不断扩大
成功承办第 22 届亚太抗癌大会。来自亚太地区和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 28 个国家和地区的 1500 余名代表出席,200 多位中外专家在主会场和 18 个分会场做学术报告。大会首次举办了“亚太癌症防控领导人峰会”,颁发了“金进博纪念奖”,是历届亚太抗癌大会中规模最大、议题最多、学术水平最高的一次盛会。 成功承办第 18 届全球乳癌患者支持大会。这是在我国首次举办肿瘤患者世界性大会。来自 27 个国家和地区的 610 位代表参会,交流了各国乳癌医疗与防治的经验,展示了乳癌治疗最新研究成果,讨论了罹患妇女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挑战。 联合国际抗癌联盟开展青年高端人才国际培训。经遴选的一批优秀的肿瘤专业人员赴国外一流肿瘤中心进修,打开了协会高端人才国际培训的通道。 承接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项目。在与83 个团队激烈竞争中一举中标,联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以色列癌症协会、马来西亚国家癌症协会、俄罗斯国家卫生科学研究中心等,建立一带一路国际肿瘤防治专业人员联合培训中心,拟培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肿瘤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学术会议,出版中英文肿瘤诊疗指南等,争取 2019 年在我国建立“亚欧抗癌联盟”总部。 此外组团参加了第 23 届世界抗癌大会、第 23 届亚太抗癌大会、第 24 届世界抗癌大会,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成立 50 周年大会,以及世界食管疾病大会、欧洲肺癌年会、国际心理社会肿瘤学大会等,成功举办第12 届世界胃癌大会。
03
科普宣传深入开展
“2.4 世界癌症日”活动拓展到全国。先后在武汉同济医院、天津肿瘤医院、杭州绿地大厦、南昌八一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分别举办了肿瘤防治高峰论坛、“无痛过大年”医患联谊会、专家媒体见面会、公益普查、《科普宣教手册》发放等活动。每年有百余家单位、数千名医务工作者参与,百余家媒体报道。 “4.15 肿瘤防治宣传周”继续高涨。先后在重庆渝中区人民广场、长沙枫林宾馆、上海报业大厦、北京奥森公园广场、南京荔枝广场举行启动仪式。黄埔沿江健身跑、长沙万人手语操、防癌误区指导会、抗癌经典赠书会、“心音坊”志愿者音乐会等一批活动别开生面。每年全国举办活动上千次,参与的群众百余万人。2016年 9 月,协会参加了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主会场活动,刘云山、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参观了展览。 患者康复教育蓬蓬勃勃。癌症康复会地市级组织已达 90 多个,全国会员 20 多万人,广泛开展科普讲座、经验交流、义诊咨询、康复指导、病友联谊、表彰抗癌明星评选等活动,相继举行“相信生命的奇迹”乳癌患者支持行动、膀胱癌患者支持行动、中国癌性贫血关爱行动,在 48个城市举行“同一天,一起行”抗癌健步行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经常性科普跃上台阶。繁荣科普创作。组织编写出版了《癌症知多少》等一批科普系列丛书,推进科普信息化。形成了网站、微博和微信公共服务终端三大新型媒体,2016 年在“科普中国”网络投票中获得“科普微平台活力榜”的第二名。各省市开展一批特色活动。协会连续三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
04
人才培养积极推进
发挥科技奖励引领作用。开展了两届“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评审,评出一等奖 10 项、二等奖 20 项、三等奖 32 项(含特定地区 3 项);奖励了 60 个项目、89 个单位、398 位完成人。2013 年和 2015 年,经协会推荐,程书钧院士、姜文奇教授、石汉平教授和周清华教授、石远凯教授、步宏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6 年设立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郝继辉等 10名同志获得首届殊荣。 办好医学继续教育。实施国家继续教育项目 120项,培训 38500 人次,学分累计 899 分。各所属团体普遍加强规范化诊疗和新技术培训,积极开展全国巡讲活动。编辑出版《中国常见癌症诊治系列丛书(专业版)》9部专著,精选适合我国国情的最新诊疗技术,成为肿瘤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教材、肿瘤科技人员的案头工具书。
05
社会服务惠及民生
承担“民政部贫困地区癌症患者救助”项目。连续三年组织专家组,分别到江西赣州所属的瑞金市、兴国县、靖安县和贵州毕节所属的威宁县、大方县,指导基层医院开展以村为单位的宫颈癌、乳腺癌筛查,完成两癌筛查 12000 例;救济 70 余位贫困患者,发放救助金 40 余万元;培训医疗技术人员 1400 余名,并资助30 余名骨干技术人员赴大型专科医院进修。 开展“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优化方案多中心研究”。对 2008—2010 年在北京、天津、沈阳、南昌、山东肥城曾参加过协会“中国妇女乳腺癌筛查项目”中的 35000 名筛查对象进行复查,综合比较不同筛查方案的成本效果比,建立适应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乳腺癌筛查模式。 向政府提出癌症防控建议。开展了《中国癌症防控策略》调查研究,邀请肿瘤界多位知名专家对该项目进行论证,提出了《关于在 2030 年实现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双下降的建议》。2016年对《建议》补充了相关材料,上报中国科协。 协会所属团体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支撑项目,制定了一批诊疗标准和规范,开展肿瘤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参与“癌痛规范化诊疗示范病房”创建、验收和评审,承担了一批“三早民生工程”上消化道癌、大肠癌、妇女两癌筛查项目。
06
自身建设跃上台阶
加强组织建设,召开 5 次理事会议(其中 2 次通讯方式),12 次常务理事会议(其中 7 次通讯方式)和 11 次理事长办公会议。全面实行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现任主任委员和候任主任委员相结合的动态集体领导体制。规范专业委员会换届程序,开展专委会新任主委培训,定期召开省市抗癌协会秘书长会议,年年评选先进团体,促进二级机构健康成长。协会队伍不断壮大。新建纳米肿瘤学、肿瘤分期、肿瘤内镜学、甲状腺癌、老年肿瘤、肿瘤护理、肿瘤核医学、肿瘤靶向治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整合肿瘤学、肿瘤精准治疗、肿瘤重症医学、肿瘤分子医学等 13 个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已有 49个,团体会员单位 53 家,个人会员 5 万余人。协会已成为肿瘤学科齐全、覆盖全国、人才荟萃的科技大团体。 加强财务管理。实现了对各分支机构经济往来和财务收支管理的全覆盖,对科技服务部建立起完备的项目、财务管理办法和审批流程,连续被评为全国学会财务决算先进单位。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5 年年收入达到 6113.3 万元,2016 年年收入达到 7000.8 万元,名列全国学会前茅。 加强信息化建设。创办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共服务终端,办好《中国抗癌协会通讯》。协会网站每年发布信息四五百篇,访问量达 100余万次,连续四年获得全国学会优秀稿件图片奖。 加强能力建设。2012 年以来,实施了两期中国科协“提升学会能力专项”,设立 18 个子项,获得资助 900 万元。每年承担一批中国科协课题和项目,2014-2016 三年完成 47 项,获得资助 982.1 万元,有力促进了协会能力的全面提升。 加强党支部建设。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抵制四风,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八项规定,开展“两学一做”活动,连续四年获得“党建强会特色活动”组织奖,2015 年获得中直机关党建研究会 2015 年度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4 年是中国抗癌协会成立 30 周年。8 月 29 日在天津召开了中国抗癌协会成立 30 周年座谈会,巴德年、曹泽毅、徐光炜、郑树、郝希山、张文范、刘谦、沈镇宙、管忠震、高玉堂、董志伟、郁仁存、胥彬、詹启敏、张志愿等百余名肿瘤界前辈、知名专家欢聚一堂。大会表彰了 34 位为中国抗癌协会发展和抗癌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观看了《大道同行——中国抗癌协会三十年》电视片,参观了《中国抗癌协会三十年图片展》,赠送了《中国抗癌协会三十年》画册。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沈爱民到会祝贺。20 余位古稀耄耋之龄的老专家先后发言,回顾历史,畅谈感想,缅怀先贤,寄托希望。 郝希山理事长发表讲话。他回顾了协会的创立和三十年走过的风雨历程,总结了协会成长壮大蓬勃发展的基本经验:一是要以团结四海同道为立会之根。只有坚持五湖四海、民主办会,才能赢得广大专家和会员的信任,增强协会的凝聚力。二是要以提高学术水平为兴会之道。肿瘤科技工作者加入协会,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切磋技术、寻求合作、提高诊疗水平。协会要为会员服务,必须尽力满足会员的学术需求。三是要以服务社会大众为建会之宗。“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终生志向,服务社会是社会团体肩负的责任。协会必须面向公众,面向患者,增强社会公信力。四是要以珍惜科技人才为强会之本。抗癌大业,人才为重;协会发展,人才为本。只有突出人才优势,才能提升学术活动的品质和科普活动的水平,才能吸引会员、凝聚会员、壮大协会组织,扩大协会影响。三十年来形成的这支团结和谐、奋发进取、浩浩荡荡的人才队伍是协会最珍贵的财富。 郝希山理事长深情地缅怀协会开创者们的卓越功绩和道德风范。他说:在纪念中国抗癌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的时候,我们更加怀念金显宅、吴桓兴等老一辈肿瘤专家。他们为协会的创立和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建立了丰功伟绩。他们那种“大慈恻隐,生命为贵”的高尚医德,“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芒之理”的精湛医术,“博极医源,勤精不倦”的治学态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格魅力,以及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深思远虑和责任担当,常常浮现在我们眼前,令人经久难忘。他们永远是我们前进的榜样和动力。 让我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肿瘤专家“德高医粹,至善尚新”的优良风范,在“抗癌济世”的大道上,继续携手同行!